春节,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节,是迄今为止流传历史最久、流传地域最广、过节人数最多的中国节日;春节,其节俗丰富、生动,充满了人性伦理之美、情感之美、艺术之美、文化与智慧之美。关于春节的的民间习俗,您了解多少呢?让我们循着过年的脚步,依照年节顺序,渐次展开年俗的长卷。
忙年:春节,俗称大年,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一个节日,为了过好一个年,人们一年都在忙碌,当然,腊月才进入忙年的阶段。忙年主要忙环境卫生、忙年节礼品,年节因为准备过节的忙碌而生机勃勃。
腊日与“报信的腊八粥”。农历十二月初八名为腊八节,又称腊日,腊八节是年节的前奏曲。过了腊八就是年,华北歌谣唱得好“老婆老婆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”。腊八这天要吃应节令的腊八粥,腊八粥因此又有“报信的腊八粥”之说。报的啥信儿呢,报年到了的信儿。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种种传说,影响最大的是纪念佛祖成道的传说,因此腊八粥又称为“佛粥”。但民间也有更多关于腊八粥起源的传说,有兴趣的,可以多多了解。
二十三,祭灶王。腊八过了是小年,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,南方是腊月二十四。如果说腊八是大年的开场锣鼓,那么小年就是大年的序幕。从小年开始,就进入了过大年的倒计时,各地不少民谣,都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说起。“糖瓜祭灶二十三,离过年整八天;二十四、扫房子;二十五,做豆腐;二十六,蒸馒头;二十七,赶集上店买东西;二十八,把猪杀;二十九,做黄酒;年三十,家家捏饺子。”民以食为天,灶是烹饪食物的专门场所,灶,造也,创食物也。随着民俗不断扩张与演变,神秘严肃的灶神演变为上天派驻民间的耳目,人们祭祀他,又调侃他,民间祀灶态度的改变,映射着民众精神的变化。
二十四,扫扬尘。“腊月二十四,掸尘扫房子”,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的风俗。按民间的说法:因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新春扫尘有“除尘布新”的涵义,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、晦气统统扫出门。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。
南宋在“月穷岁尽之日”,士庶人家,“俱洒扫门闾,去尘秽,净庭户,换门神,挂钟馗,钉桃符,贴春牌,祭祀祖宗”。扫尘一般集中在腊月二十四送灶神之后,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,清洗各种器具,拆洗被褥窗帘,洒扫六闾庭院,掸拂尘垢蛛网,疏浚明渠暗沟。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、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。
二十五,磨豆腐。在“二十五,磨豆腐”的民谣声中,人们进入了准备年节食物的阶段,磨豆腐过年,是传统社会年节民俗项目,豆腐谐音“兜福”,过年讨个好彩头。
二十六,蒸馒头。年节食品当然不仅是豆腐,大年是一年的盛节,丰盛的食物是大年的典型特征。俗语说“大人望种田,小儿盼过年”,大人希望年成好,小孩盼望年节有许多平时难得的美食与娱乐。南方蒸年糕、北方蒸馒头、蒸面花(放大枣、硬币等)、包包子、做油饼、炸丸子、炸麻花、炒花生......杀年猪等,过去,穷人家的年货可以吃到“破五”,富裕人家的可吃到正月十五,甚至二月二。
二十七,赶集上店买东西。
二十八,贴花花。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。春联,也叫门对、春贴、对联、对子、桃符等,它以工整、对偶、简洁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,抒发美好愿望,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。每逢春节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春联贴于门上,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。
春联的种类比较多,依其使用场所,可分为门心、框对、横批、春条、斗方等。“门心”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;“框对”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;“横批”贴于门楣的横木上;“春条”根据不同的内容,贴于相应的地方;“斗斤”也叫“门叶”,为正方菱形,多贴在家具、影壁中。“岁月匆匆又一年,家家户户贴春联。娇女笑向阿爷问,爆竹灯花办可全。”
在民间人民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—窗花。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,也集装饰性、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。剪纸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,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,因大多都是贴在窗户上的,所以也被称为“窗花”。
春节贴“福”字,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。“福”字指福气、福运,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为了充分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,有的人干脆将“福”字倒过来贴,表示“幸福已到”“福气已到”。
团年。当春联、窗花贴满千门万户时,年节的高潮也随之而到,大年三十,虽在北方霜雪满天,但在国人心中,这是一个无比温情的日子。就连叫花子,也有三天年,我们可以穷一年,但不可以穷这一天;我们可以勤劳三百六十四天,但也要休憩今日。我们可以在一年中东奔西走,四处飘泊,但这天必须回家,“一年不赶,赶年三十晚”,只有回到了乡里庐墓之地,回到父母身边,我们的灵魂才得以安顿。也只有在大年三十晚上我们才能深刻地体味“一年将尽夜,万里未归人”这句诗的魅力。
守岁。守岁是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,守岁之俗由来已久。“一夜连两岁,五更分二天”,除夕之夜,全家团聚在一起,吃过年夜饭,各家闭门守岁,点起蜡烛和油灯,围坐炉旁闲聊,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,以通宵不寐的形式守候新年的到来。
爆竹迎年。中国民间有“开门爆竹”一说,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,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,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。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,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,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。
拜年。新年的初一,人们都早早起来,穿上最漂亮的衣服,打扮的整整齐齐,出门去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,恭祝来年大吉大利。
春节拜年时,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,祝长辈长寿安康,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,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,因为“岁”与“祟”谐音,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。
春节年俗丰富、生动,在当代依旧传承,一度丢失的传统节俗也逐渐回归。在信息网络技术与新媒体发达的当代,春节也有了许多新的过法,春晚、网络拜年、微信红包、让传统春节的时空显著扩大,也促成了春节习俗跨地域跨族群的传播与分享。
春节是一个全民共享的欢乐节日,送旧迎新、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,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助力与信息网络的联系沟通,既温润了民族共同体成员,也让所有中华民族子孙感受到春节温暖愉悦的美善,春节让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都获得四海一家的共同感。
近三年来的世纪疫情,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春节团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,虽然我们常用“吾心安处即家乡”来安慰自己,但故乡的春节还是我们舍不得的春节,庆幸的是冬天的雾霾已消散,春天的百花待盛开,我们期待春节、期待“一元复始,万象更新”。
在虎去兔来的辞旧迎新之际,让我们共同享受年俗给我们带来的情感温暖吧!让我们在足足的年味里期待新的一年吧!
2025-06-23
2025-05-26
2025-04-25
2025-03-11
微信公众号